English

20世纪世界航天里程回顾

1999-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上) 我有话说

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是20世纪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高度综合发展的尖端技术。它涉及火箭推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和多种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等。它是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

如果说轮船和飞机的出现曾经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延伸到海洋和空中,那么火箭和航天器(卫星、载人飞船和宇宙探测器的总称)的问世已经使人类的活动疆界扩展到宇宙苍穹的第四维空间。如果要问20世纪科技发展中最重大、最轰动全球的事件是什么?那么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首次阿波罗飞船登月当列榜首。正如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时说的一句名言:“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抢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人类航天时代新纪元以来的40多年中,世界各国共发射了各种航天器共计5000多个;人类登上月球,并在近地轨道空间建立了长期稳定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无人着陆器登上了火星和金星,还探测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冥王星以外的8大行星及其卫星;数以千计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宇宙探测器“观天”“测地”所探测和传输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使我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近地空间的了解,对太阳系乃至100多亿光年之遥的整个宇宙空间的奥秘有了更深刻、更直观;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乃至战争模式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1970年4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5个拥有研制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30多年来,中国先后发射了40多颗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打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这些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航天成就对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和在发展中国家的航天技术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为了寻求能源和生存空间,人类将首先冲出大气层进行小心翼翼的探索,尔后再大胆地去占领整个太阳系的宇宙空间。

100多年来,无数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艰苦奋斗,终于在本世纪60年代初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后的38年中,全世界共有6批共12名美国人登上月球,还有20多个国家的385名男女航天员遨游过太空,其中有军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记者、教师、参议员和沙特王室成员。他们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最长的时间为439天,这是俄罗斯航天员1995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的;最年长的航天员是美国的参议员约翰·格林,他在1998年10月乘航天飞机重返太空时年届77岁。在这期间,人类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先后有14名男女航天员在发射和返回时以身殉职。

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解决人在太空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难题,是本世纪科学技术的最重大成就之一。展望21世纪,人类将在永久性空间站和其他载人航天器上从事各种研究、观测和生产活动;人类将会重返月球,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并以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为跳板,实现载人登火星的宏伟目标。普通人进入太空旅游的日子也许离我们不会太遥远。

下面是本世纪世界载人航天活动中最具有意义的几件大事。

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新纪元。

第一个宇航员进入太空1961年4月12日,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有史以来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位航天员。

第一个空间站发射入轨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人类在宇宙空间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科研基地。

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开发宇宙空间的开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殉难,这是航天史上最大的灾难性事故。

俄罗斯航天员创造连续太空飞行439天新纪录1995年,俄罗斯航天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了人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439天的世界新纪录,为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际空间站开始组装飞行1998年11月美、俄、欧、日、加等10多个国家合作研制的国际空间站开始组装发射活动,这是冷战结束后大国间从空间争霸走向国际空间合作的良好开端。(待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